目前,高考录取工作正有序进行。部分考生和家长对志愿录取、退档等问题存在一些疑惑,例如“分数和排位都过了投档线就一定会被录取吗?”或者“被不喜欢的院校录取了,能否申请退档?”等。针对这些常见疑问,小编特此进行解答,希望能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清思路。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最低投档分数”和“最低投档排位”是怎么来的。
以广东为例:某个批次开始录取后,省级招生办会根据平行志愿规则将考生档案投往各专业组。所有线上考生投档完成后,系统会统计每个专业组中排在最后一名的考生的分数和全省排位,这就形成了该专业组的最低投档分数和最低投档排位(常简称“投档线”和“投档排位”)。
能被某专业组录取的前提是成功投档,即考生的成绩和排位需同时达到或超过该组的投档线和投档排位。但这并不保证最终被录取,因为成功投档后仍有可能被退档。
退档通常有两种主因:一是根据学校专业录取规则,考生填报的专业均无法录取且未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二是不符合所报专业的特殊要求,如视力、身高、单科成绩或身体条件(如不招色盲色弱等)不达标。即使服从调剂,如果组内所有专业均已录满或无可调剂专业,也面临退档。
那么,怎样才容易被录取呢?满足两个条件通常概率较大:
第一,成功投档到志愿专业组(即排位达到该组最低投档排位,达到多个组时优先投档到排在最前面的组);
第二,投档到该专业组后,满足其所报专业的所有要求(如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并且勾选了服从专业调剂,这种情况下通常能获得录取。
小编提醒:各高校和批次的录取进度不同,考生查询到结果的时间也不同。通常在本批次征集志愿开始前(前一天或当天),可查到前一阶段的录取结果;本批次录取完全结束后,可查询到该批次所有志愿的录取情况。如果下一批次投档已开始,仍未收到录取通知或在学校官网查询不到结果,则意味着未被录取,应抓紧准备征集志愿了。
分数达到院校(专业组)投档线,仅代表档案被投往该校(组),后续仍需满足具体专业录取要求。如果分数达到所报专业分数要求或服从调剂,则通常会被录取。
如果分数达不到所报具体专业的分数要求且没有服从调剂,则会被退档。退档后,后续志愿不再检索,只能等待该批次的征集志愿(补录)。
如果分数未达到所报院校(专业组)投档线,则档案不会被投出,自然也不会被该组录取,系统会继续检索后续志愿。
如果没有被高校录取,通常不会收到短信或电话通知,也不会告知具体未被录取的原因。查询时:
在高校官网查询,通常会提示“未录取”或“录取工作未结束”。
在部分开通状态查询的省考试院系统查,可能显示为“自由可投”状态。
如果在当前批次开始征集志愿时仍查不到录取信息,很可能未被录取。此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补救方法:
及时参加征集志愿填报: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考试院会公布未完成计划的院校、专业和名额。征集志愿时间紧,落选考生务必密切关注并抓住最后机会。
填报下一批次志愿(若适用):对于实行分批次填报和录取的省份,未被上一批次录取的考生,仍可正常参加下一批次志愿填报(集中填志愿的省份不适用此方法)。
选择复读:若不甘心,可以选择复读再战。但需充分考虑个人情况和风险,因为复读生在次年高考录取中,其应届生身份可能影响某些特定院校或专业(如部分军校、保送、本硕博连读医学专业等)的报考资格。此外,教育部规定,自2023年起,往年曾被专项计划录取却放弃入学或退学的考生,将丧失专项计划报考资格。部分省份还可能将无故不报到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甚至在次年的录取排序中置于应届生之后,不过广东省尚未普遍实施此类措施,建议与录取高校确认其要求。
根据大多数省市规定,志愿填报一旦结束,考生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放弃已填报的志愿。同样,招生高校也不得以考生“自愿放弃”为由予以退档。因此,考生无法申请退档,省级招办和高校也无权同意退档。
考生不想就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不适应气候、对调剂或被录专业不满意、学费过高、不愿离家太远、或当初填报志愿时不够认真甚至由他人主导等。这里需要特别提醒,选择“服从调剂”意味着接受组内调剂,若录取后仅因不感兴趣就想放弃,同样无法申请退档。
对于已被录取但决定不报到的后果,前面复读部分已提到了一些关键影响:
专项计划资格受限:放弃专项计划录取将失去未来报考专项计划的机会。
可能的诚信记录(部分省份):一些省份可能会记录该行为,影响次年录取排序甚至限制报考数量。
次年高考身份变化:复读生身份可能影响某些特定院校或专业的报考资格。
最后,小编提醒各位考生,对于是否放弃录取报到务必深思熟虑,谨慎决定。如果对录取专业不满意,可提前了解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如果对学校层次有更高追求,也可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通过考研进入心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