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月热点及《人民日报》时评精选,素材积累!

2025-10-17 09:10:38    点击:4752



纸质火车票将成历史

  • 适用主题

科技赋能、民生改善、数字化转型


  • 事件概述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2024年11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自该日起全国铁路推广电子发票,过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藏着效率与便捷的双重进步。


  • 写作示例

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藏着效率与便捷的双重进步。曾几何时,春运或节假日期间的火车站里,总能看到旅客排着长队打印纸质车票,生怕错过乘车或影响报销,丢失车票更是件麻烦事。如今,电子客票让“一证通行”成为常态,电子发票则让报销流程“零跑腿”,旅客无须再为打印车票、保管票根费心。这种变化是铁路系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它减少了人工成本与时间消耗,让出行从“准备票根”的繁琐,走向“手机在手,出行无忧”的顺畅。



九三阅兵仪式

  • 适用主题

国家实力、铭记历史、守卫和平、科技自强


  •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活动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两个环节,时长约70分钟。此次阅兵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精神洗礼,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与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彰显大国担当。


  • 写作示例

(1)青春奋斗与复兴使命:

这些“最可爱的人”平均年龄不到21岁,却在训练中汗水浸透衣衫,脸上留下帽带勒出的印痕,走出了复制粘贴般的整齐步线,“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不仅是预备役官兵的承诺,更是全体青年一代对时代的回答。家中四代从军的张笑濛参加完阅兵后说:“我们得把这一棒接稳了,更要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正步!”这生动诠释了青春的接力就是责任的接班。


(2)和平发展与全球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中国展示国防力量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维护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做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从“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东风导弹,到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维和部队: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强大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中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 适用主题

技术与人类、科学赋能、探索与追求、大国责任担当


  • 事件概述

9月5日,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能性。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而这项任务拟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区域,对迎面而来的小行星发射动能撞击器,争取以极大的动能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吴伟仁院士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为此,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 写作示例

在距离地球千万公里外拦截一颗迎面而来的小行星,不仅展现出一个航天大国的科技实力,更体现出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与担当。而此次任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的开放姿态。面对可能影响全人类的宇宙级风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中国选择公开计划、邀请合作,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与此同时,该任务也能让青少年意识到航天事业不仅有“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更包含“御风险于星海”的使命,当科学精神与守护人类命运的责任相融合,我们才能在浩瀚宇宙中行稳致远。



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

  • 适用主题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榜样力量、缅怀先烈


  • 事件概述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与韩国国防部就实施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达成一致,韩方将于9月12日向中方移交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九月沈阳,碧空万里,秋风送爽。先烈魂归故里,户外电子屏地标建筑显示屏及街道两旁的灯箱上,“英雄从未离去,我们不会忘记”“山川同念,英雄回家”等标语传递着群众心声,众多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手捧鲜花肃穆迎候英雄回家


  • 写作示例

英雄,是人类历史苍穹中永不黯淡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精神丰碑上最鲜明的坐标。回望峥嵘岁月,透过长征将士在风雨如晦中的跋涉,我们依然能为“风雨浸衣骨更硬”的坚韧而心潮澎湃;走近抗战军民在烽火硝烟中的坚守,我们依旧会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诚深深震撼;翻开抗美援朝将士在冰与火中的抗争故事,我们更能读懂那“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里,藏着怎样的信仰与担当。无数先贤英烈,从不只是历史书页上的名字。他们以血肉之躯扛起时代重任,用顽强抗争推动民族前行;更以穿越时空的坚定信念、震慑人心的无畏气概,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万里河山。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

  • 适用主题

技术与人、科学伦理、赋能与包容、未来趋势


  • 事件概述

9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与往年追求“无人化”“自动化”不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协作·共生·赋能”,展示的重点从替代人类的机器人转向与人类紧密协作的“协作者机器人”。例如,可自适应配合工人动作的机械臂、能进行精细外科手术的医生助手、陪伴并辅助老人康复的护理机器人等。这标志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理念正从“替代人”转向“增强人”,更注重安全、易用和人机交互体验。


  • 写作示例

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风向转变,标志着人类对技术角色的认识正走向成熟。我们不再一味追求“无人工厂”的极致效率,而是寻求一种人与机器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新范式。机器擅长精准、重复与负重,人类长于创意、决策与情感。“人机协作”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而是增强,是让人类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科技发展最人文的归宿。



网络谣言专项整治行动

  • 适用主题

真相与谣言、责任与法治、媒介素养


  • 事件概述

9月1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即日起启动“清朗·2025”网络谣言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编造传播民生领域谣言、污名化特定群体、利用AI技术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等突出问题。行动将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源头治理,健全全链条治理体系,并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旨在有效遏制网络谣言滋生蔓延,切实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 写作示例

整治谣言,除了依靠法律和平台的“他律”,更需网民的“自律”。面对海量信息,每一位网民都应成为一个冷静的“侦探”,而非冲动的“传声筒”。 要学会查看信源、交叉验证、理性判断,让“让子弹飞一会儿”成为网络行为习惯。 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是构建网络空间免疫力的根本之策。



老师叫停“唐人”等网络烂梗

  • 适用主题

育人育心、尊重友爱、网络文明


  • 事件概述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同学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该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可。9月8日,该班主任表示,经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这一网络烂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 写作示例

网络烂梗的危害远不止于语言失范。许多应当被尊重的共识与良知,正在被网络烂梗娱乐化,直接导致青少年在无意识中将歧视当作有趣,将冒犯美化为调侃,使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丧失对于善恶的分辨。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烂梗往往针对特定群体,本质上是将弱势者符号化进行欺凌。面对烂梗,这名老师并没有一禁了之,而是主动去了解其成因,并告知学生其中包含的负面意味——查证来源、剖析影响、引导共情,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重量”。说到底,培育语言即培养心灵,守护校园即守护明天。







《人民日报》9月时评精选






以青春之“笔”书写爱国篇章 

王曹群—2025年09月24日)


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青年,尤需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苏,探寻常州青果巷的千年传承,聆听瞿秋白的动人事迹,一种深沉而磅礴的力量悄然浸润人心,那便是一份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代代青年的成才之基。回望历史,常州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有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从明代抗倭英雄唐顺之的报国风骨,到洋务先驱盛宣怀的“实业救国”,再到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慷慨誓言。一代代名士大家无不用行动诠释着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炎黄子孙早已将爱国融入血脉、刻入骨髓,爱国是一代一代青年矢志不渝的信仰。

胸怀大我、至诚报国,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擦亮爱国的共同底色,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瞿秋白纪念馆“红色1+N”实境思政课、“纪念馆里的小剧场”等创新尝试,让年轻一代得以穿越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话,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境界。而这份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时代不同,爱国方式不同,但爱国的追求和内涵始终如一。今天,爱国依然是每位中国人的必答题。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坚守与担当。正如“常州三杰”等英雄人物所展现的,最深厚的爱国情催生最坚定的强国志,最终必然体现为最自觉的报国行。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那著名的“爱国三问”无论何时都让人振聋发聩。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更应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报国篇章,让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绽放最绚烂的光彩。


“第二次呼吸”的意蕴与启迪

(邹 翔—2025年09月08日)


长跑运动中有一个“极点”状态。跑到某一阶段会出现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状况,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迈过这个临界点,身体会重获活力,迎来顺畅自如的“第二次呼吸”。

人生之路、企业转型、地方发展,何尝不是一场场长跑。挫折坎坷、困顿焦虑、起伏波折……多少实践证明,过程充满变数,不会一帆风顺。读懂“第二次呼吸”的意蕴,把握其中启迪,方能跑好各领域各赛道的“马拉松”。

跑者若无顽强的意志,不可能跨过“极点”。同样的,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扛不过“千磨万击”,就无法突破人生的边界、攀登事业的高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隆平师徒曾用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才从沼泽里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中培育出第二代不育株稻种种子,开启杂交水稻事业新篇章;屠呦呦课题组经历了190次实验的屡败屡战,直到第191次,才发现了青蒿素,重塑世界抗疟局面。跋山涉涧,荆棘塞途,不一样的风景常在坚持到最后的峰回路转。

正如挺过“极点”才能拥抱“第二次呼吸”,企业唯有跳出路径依赖才能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浙江宁波一家精密切割丝领域的“单项冠军”,在2012年遭遇发展分水岭:搞技改,资金大量投入可能引发生存危机;不搞技改,贴牌代工之路能走多远?最终,企业毅然走出“舒适区”、迈过这道岭,赢得不断攀升的增长曲线。今天的“中国制造”,依靠创新重塑筋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升级,“中国创造”声名鹊起。“极点”考验中,成功突围莫不源于自我革新的勇气、追求卓越的锐气。

突破“极点”必然要忍受身体酸痛。对地方而言,“第二次呼吸”也意味着要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才能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一片“狼来了”的惊呼,但回头看,“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新时代以来,“三期叠加”的局面、发展中的“烦恼”、“卡脖子”的挑战……一个个“极点”挡在中国面前,又一个个被闯过,或化作来时路的成功标记,或成为前行路上垫脚石。不经阵痛洗礼,就没有凤凰涅槃。

克服“极点”,也要注意不能倒在“第二次呼吸”到来前。人生的长跑,再拼搏也要关注身体健康;企业的壮大,再高歌猛进也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对于地方发展来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有序”的要求,不要“‘金娃娃’还没抱上就先把吃饭的家伙扔了”,而要把握好发挥固有优势和转型发展的平衡,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校准航向,遵从规律,找准节奏,才能跑好成长发展的“马拉松”。

登泰山,“十八盘”最是陡峭难爬,但咬紧牙关闯过去,“造化钟神秀”的景色就在前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未来纵使遇到再多不确定的“极点”,只要我们志不堕、智不穷、力不衰,就能不断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呼吸”。